目前分類:就是愛教養 (7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 趕快說阿姨好呀!」回到台灣三個星期,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場所與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導、半強迫的要他們手中或懷中的幼兒跟我打招呼。 比較不怕生的孩子,總還順著大人,緬靦的輕聲說「阿姨好。」個性較為內向、敏感的,就抿著嘴、一邊往後縮,一邊鉤著眼睛看我,不說就是不說。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覺得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忍不住開始以責備的口吻說著:「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之類的話。 個兒小不表示自尊線也很低每一回聽見大人這樣說孩子,總覺得好不忍心。我曾經是小孩,現在又天天與幼兒相處,深深了解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 我常想,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廣眾下被羞辱,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幼兒)應該承受呢?為什麼我們會毫不猶疑的、高高在上的,在眾目睽睽下,責備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兒呢? 或許這其中的重要關鍵就是,我們不覺得幼兒有自尊心。我們覺得他們那矮矮的身驅裡,沒有太多感覺,沒有太多自尊。所以,我們的話不會讓孩子受傷,就算受傷,也是一點點。此外,成人的話是一種教導,「孩子就是要教!」 更或許,在我們小時候,我們的自尊心也被默視了,所以現在長大了的我們,也看不見幼兒的自尊心?我們看不見那站在巨人叢裡的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我們看不見小小孩的罪惡感,因為連他心愛的爸媽(甚至爺爺奶奶)也覺得他不夠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視下數落他。 是的,在眾人面前數落孩子,「教孩子」的責任是盡到了,絕對不會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貼孩子標籤(沒禮貌、太吵、不聽話……),「警惕孩子」的目地達成了,好像離「好孩子」的目標也愈來愈近。但是羞辱有用嗎?以羞辱為手段的幼兒教養,會有什麼問題呢?一、語言的暴力在以羞辱為手段,所遇見的第一個弔詭,是語言的暴力。假如我們的社會體系認為讓一個人羞愧,會很快的收到教養功效,那直接面對面的運用「沒有禮貌、你將來完蛋了、你這樣沒人會喜歡你、你真麻煩、真倒霉生到你……」等的語言,也就理所當然!這類的語言,直接攻擊個人的自尊,讓人覺得渺小、一無是處,所達成的效果就是羞愧。孩子生活在這類的語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願望,所犧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嚴。 傷害孩子的尊嚴,最大的影響就是孩子覺得不應該正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覺。傷害孩子的尊嚴,所帶來的長遠影響是,他們日後也不會正視他人的想法、情緒和感覺。這樣的輪迴,所帶來的默視情緒,甚至情緒傷害,永無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長需求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記得,你的嬰兒在五個月大前,任誰抱都可以。但在六個月大前後,突然間,除了媽媽(主要照顧者)外,好像看誰都不順眼,誰抱他,他就扭頭大哭。我們通常都以「陌生人焦慮」,來形容這個現象。 雖然這個焦慮,會在一歲半後,逐漸淡化,但隨著年紀漸長,在面對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們會有一些直覺的警覺。他們會靜靜的看著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覺,去感受、去觀察「這個人安不安全?」、「他對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慮」讓孩子只接近對他成長有利的人,讓自己與那個人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和依附,並從那個依附裡發展安全感。而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又何嘗不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透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遺憾的,許多成人在引領幼兒接觸他第一次遇見的人時,會忽略掉幼兒的這個觀察,這道「安檢」過程。更讓孩子擔心的是,他還來不及反應,這個陌生人,就會靠他很近,摸他的頭、拍他的臉。雪上加霜的是,在錯愕下,自己心愛的爸媽(主要照顧者)還責備他「小孩子不能沒禮貌、害什麼羞嘛、不聽話、讓大人丟臉……」。在這幾重因素下,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重要嗎?大人怎麼想,小孩也該立即這麼想;大人認為要有禮貌、見人就得嘴巴甜的叫人、打招呼,那小孩也該立刻這麼做。孩子會認為不這樣聽話,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嗎?三、罪惡感的建立在幼兒的成長旅程裡,他們會碰到一個成長上的難題:罪惡感。它與幼兒「好奇、主動探索」的熱情,緊密相連。 當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這鍋裡有什麼?去試探我這樣做,他是不是就會這樣反應?這種種試探的結果,卻也可能打破某樣東西,或惹毛了哪個人,與成人的意願和秩序相左。於是孩子會愧疚自己讓大人生氣,把「自己不好」這樣的罪惡感加諸在自己身上。 同樣的道理,當幼兒因為需要時間去觀察陌生人,卻得不到認可,又聽見成人一再說自己無禮時,他會產生罪惡感。一則可能孩子覺得憤怒,反而不去做;二則也可能孩子覺得自己太差勁,就不得已順從了。不管是絕不依從或暫時順服,兩者都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樣順從,也因為自己的感覺有錯,還是不好。 從尊重中學會禮貌那要如何做,才能讓幼兒學會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關鍵,仍是尊重。最有效的辦法是示範和引導。以我在書店看到的場景為例: 有個媽媽手裡牽著四歲大的孩子,在書店裡遇到好友。兩個大人幾句寒暄後: 媽媽對著孩子說:「小涵,這是王阿姨,她是媽媽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離孩子有一點點距離的地方,蹲下來,對小涵笑一笑說:「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著說:「你的娃娃好可愛。」王阿姨又斷斷續續的與媽媽和小涵對話,然後在她離開前,她說:「小涵好可愛,小涵再見。」媽媽說:「跟王阿姨說再見。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點害羞的說再見,然後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這個例子裡,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觀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動關心孩子喜歡的東西;不強迫孩子馬上回應,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同樣的,我也看到了媽媽的尊重:她不強迫孩子要馬上打招呼;她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親身示範如何與人問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後,再引導她如何做;並詢問孩子的意願。 那一天離開書店後,我在一家公司的樓下碰見友人。才一見面,他立即對著他那三歲的外甥說:「快叫李阿姨」。靜寂一秒後,他催促說:「快叫人,小孩子不能沒有禮貌。」而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就是靜靜的對他微笑,慢慢的說:「你好,我是李阿姨。你不認識我,有些害怕,對不對?」我想藉由這樣的說法,讓小孩安心,也提醒那個大人。但無奈的是,那個看不見小孩心情的大人又繼續說著: 「這麼沒有禮貌……。」眼看著那嘴巴越抿越緊的小孩,心中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沒能順利轉型,就會嘮叨,孩子也會長不好。打個比方,你把幼苗種在栽培箱裡,結果它長大了,你還繼續放在栽培 箱關照,它能不長歪嗎?你必須移開保護罩,讓它在自然環境裡茁壯,才能順利轉型。 舉個例子,現在許多孩子有過敏體質,父母經常提醒孩子不能吃冰。孩子還小時,只要父母不買,他就沒得吃。國中以後有辦法嗎?他下課去買冰,喝完再回來,你 還真的不知道呢。父母不轉型肯定落得嘮叨之名。至於如何轉型?我提五招供大家參考: 第一,體認「嘮叨其實為自己」。孩子日漸長大,同儕的影響愈來愈大,父母則逐漸式微,頂嘴就是不想被管那麼多。這很自然。可是對父母來說,就很痛苦。當你 發現裡子漸失,卻還想贏得面子,就會嘮叨。這嘮叨,是試圖要拉住過去那個親子關係,留住那段甜蜜時光。 很多父母會說,「可就因為是你媽,我才講你。誰會像我那麼關心你?」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永遠都是孩子的需要;可是父母必須體認到,表達關愛,一次就夠了; 一直講,是希望孩子聽你的。而這招,已經完全無效。 但也不需要賭氣收回關愛,一句話都不說。很多父母就這樣忍三天,不講;然後孩子覺得愧疚、害怕你不愛他,就設法找台階下;於是過了一段短暫蜜月期,接著你 又開始嘮叨,孩子繼續頂嘴不耐。大多數家庭每天都上演這種戲碼。 孩子這麼大了,你說的道理他不會不懂。何況你教那麼多年了,他依然故我,你繼續老把戲,不嘗試換新招,怎麼會有效。 父母表達關愛,但要尊重青少年的獨立判斷跟自主行動。譬如說,天氣冷,你提醒孩子帶外套,孩子要不要帶,隨他。他自己冷了,下次就會注意;如果怎麼冷都無 所謂,表示他體質好,你也不用煩惱。只要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的決定,你可以表達關懷,但一句就夠了,然後尊重他的獨立自主。如此,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懷,也 明白你無意壓迫他,就不會頂嘴,也不會嫌你煩。 第二,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父母要常唸這個魔咒。記住這句話,就不會那麼難受。父母通常因為焦慮擔憂,所以要不停的關照孩子。也許孩子走的這條路不見 得順,可能會出問題。但他在這個關卡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若他一切順服你,等大了,該獨立還不獨立,你就累了。 第三,宣布「習慣調整慢慢來」。愛也是一種習慣。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好不容易習慣成自然,孩子卻長大了,父母又得改變習慣,這真是上天 給父母的功課。你可以跟孩子說,「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關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 即使被稱為專家的我,好像頗能洞悉各個階段,該給孩子什麼樣的自由,但大女兒剛上大學時,我家也上演類似的故事。 大女兒高中時,因學校遠、功課重,夜自習結束,我總習慣打電話給她,確認她怎麼回家。大一剛開始她因為社團活動晚歸時,雖然是談過、許可的,但九點一到, 我就會不自覺的奪命連環call。對這個年齡的青年真是干擾,她實在煩了,就問「是不放心;或者雖然答應,可是內心不希望她晚歸」。 我仔細想,其實很樂意給她自由的,為何時間到,就忍不住會打電話?後來我跟女兒說,「媽媽真的認為,而且很願意,只要趕上山區小巴最後一班回家,都沒問 題。但媽媽已經習慣,九點還沒消息,就要打電話確認你的狀況,不好意思啊!」我說了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也請她提醒我。一段時日之後,慢慢的,我不再急著 打電話,也覺得輕鬆許多,不用時時掛念她幾時回家。 我認為要青少年了解父母的心,那父母就要學習用好的方式,坦誠的讓孩子知道你的狀況。父母只要能坦承,青少年其實還是很愛父母、很能包容父母的。甚至請孩 子適時提醒自己;時間久了,就會成功轉型。轉型是需要時間的。 第四,牢記「有效規範的三要」。成功管教的配方有五個元素:了解、接納、引導、規範與欣賞。不同年齡層,配方的元素比例不太一樣。孩子未成年之前,有些行 為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規範,以下三個要點供父母參考:(1)要以行動取代嘮叨。譬如孩子說好玩電腦的時限到了,他還沒關;你不要在遠遠的地方,隔空喊話 嘮叨不停。跟他說時間到了,同時走到他身旁明確要求關機,用行動取代嘮叨。(2)要善用客觀的事實資訊。孩子聽到的聲音不會只有父母的,他需要學會判斷。 因此管教青春期的孩子,要引用更多客觀的事實資訊,而不是「我是你老媽(或老爸),所以要聽我的……」。(3)要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父母不做什麼也 自然發生的後果叫做「自然的後果」。譬如不洗頭、不洗澡,身上就會臭,同學會排斥,這就是自然的後果。如果那個後果對孩子有意義、有用,那不勞你多說,孩 子自然會改。你就讓這個自然後果去教他,比你直接管他有用得多。 又比方說,很多孩子考試常常粗心大意,少拿分。該得分沒得分,除非他已經放棄自己,或故意要考壞來氣你,每個孩子都會懊惱,這就是「自然後果」了。父母一 罵「你就是粗心大意!」為了保住面子,孩子肯定反彈,「我哪有粗心,我都檢查五次了!」 這時,同理他的感受就好,「一不注意就掉了五分,你一定很懊惱!」這是表明你知道他面對自然後果的感受,也會讓孩子擁有下次想改進的動力。 問題是有些事情經不起自然後果,例如吸毒。這時就必須運用剛剛提到的「善用事實資訊」,讓他了解為什麼要規範。譬如說孩子晚歸、跟朋友出去,如果不讓家長 明確知道跟哪些人去哪些地方做什麼等,家長就不能答應。換言之,如果違背這個規範,下次可能某些自由就要被限制,這叫做「合理的後果」。 我常碰到國高中生,說社團有事,要跟同學出去,或去同學家住,父母關切是去誰家,這是合理的要求。但孩子就不講,這時你可以引用事實資訊告訴他,因為現在 毒品氾濫、社會新聞頻傳,雖然我願意給你自由,可是你至少要讓我知道去誰家。我要打個電話跟對方父母聯繫一下,謝謝對方,這樣比較禮貌,也確認對方父母確 實知道。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不能遵循規範,一點也不願意妥協,後果就是不能去。合理的後果就是有選擇性,如果選擇這個,會有這樣的結果,你必須配合;如果你選擇那 樣,就有另一個後果,你也要接受。 最後,切記「親子對談有四不」。青少年最討厭的嘮叨有:(1)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2)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 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青少年反彈。(3)不要否定孩子。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4)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 「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孩子長大,父母要隨著調整。以上五招讓你親子關係升級、完全收服頂嘴。

http://tw.myblog.yahoo.com/jw!rSr8nriCQUWLaHou8B7qGw--/article?mid=462&prev=-1&next=461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序


不只要成功的生存,更要幸福的生活!


 


/彭菊仙 Chu-Chu媽咪



今年暑假,我家凱凱參加人生中第一次桌球比賽,竟然巧遇一位別具意義的超級偶像,一位啟動他愛上桌球、考上球隊、瘋狂練球、執意不悔的指標英雄──聽障奧運金牌選手溫智璇。


 


凱凱整個人怔住,一動也不動,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我驚叫了一聲,立刻抓了凱凱的手衝過去,兩人興奮過度,一時語塞,才想起趕快拿出桌球請他簽名。


 


我心中激動不已,想起聽障奧運溫智璇奪冠的那一夜,我們全家就在現場和成千的群眾一起唱著國旗歌,熱淚盈眶中注目著旗幟冉冉升起,而也就在勝利的那一刻,原本痛恨桌球的凱凱徹底轉變。現在,這股改變孩子的巨大力量,竟然活生生的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不只感受到凱凱心中無以言喻的澎湃激動,連我自己都感覺幸福上了天啊!


 


孩子小一點的時候,我隨著他們好奇的眼光探索世界,於是寫下《教養好好玩》一書做為見證;而今,我覺得教養不但「好玩」而且好「幸福」!因為孩子長大了一點,有了更明顯的自我主張,而且隨著認知發展,熱情延伸得更久,鑽研得更深,靠自己的力量把答案找得更齊全,我已不再能完全勝任他們的學習響導,孩子靠著自主學習,懂得的層面既深又廣,早已把我遠遠拋到後頭,很多時候他們反而成了我學習的火車頭。


 


於是我以孩子為師,讓他們為全家開課,翔翔為全家上天文課、魔術課,凱凱則扶著弟弟的小手,親身指導桌球。孩子學習,我們大人一起學習,一個人的熱情,感染到全家角落!


 


人類最高的幸福境界就是能遇見自己內心狂熱追求的欲望,將自己的天賦完全開拓發展,當達到心蕩神馳的沉醉時刻時,任憑金銀財寶都無可取代。凱凱遇見的溫智璇,不只是偶像,更是讓他抓住幸福的機緣,從此整個人就像不斷擴散開來的煙火,在一聲聲鏗鏘有力的球聲中,無法遏止努力綻放的腳步!天下父母心,當我們看到孩子抓到幸福,欣賞到一片絢爛,就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刻!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惠娟



現代的有錢父母捨得花錢請印傭、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孩子……



他們以為已經給了孩子全世界,卻為何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掉孩子的競爭力?



每天晚上,小學二年級的Angus,都必須坐在桌子前面,做一件一般小學生不會做的事情:撿綠豆。



把一顆、一顆的小豆子,從一個碗裡撿起來,放到另一個碗裡。



綠豆很小,反覆的做很無聊,有時候Angus會哭著跟媽媽說:「我不要撿了!」媽媽有時候會把綠豆改成花生米,但是Angus還是要每天晚上撿豆子。



這不是個虛構的童話,也不是個虐兒的故事。



撿綠豆,對於Angus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因為他的手指肌肉缺乏拉動,不聽大腦指揮。



Angus的媽媽,在安泰人壽工作的李小姐,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請了一位外傭打點家中大小事;Angus吃飯太慢,泰傭會餵;東西掉了,泰傭跟在後頭收拾;Angus出門時往板凳一坐兩腿一伸,鞋襪就自動套上腳。



爸爸雖曾提議要讓孩子學習自理、做家事,但媽媽卻以「請傭人卻不讓他做事太浪費了」的理由峻拒。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長說:每次陪孩子練琴,我都很生氣.

我回答:拜託,不要生氣,您生氣就是在壓抑孩子對藝術的學習.


家長生氣是孩子學習才藝的第一殺手

 


回想孩子學習吃飯的過程,


飯粒掉滿地,天天這樣,


持續了一段好長的日子,


一天一天看,不覺得在進步,


一週一週比較,也感覺不深,


一季一季對照,就有稍許不同,


一年一年回想,就有明顯進步.


如果家長不想經歷這段辛苦過程,


不給他吃飯,他會餓死.


餵他吃飯,他永遠學不會.


 


妹妹旅居奧地利近20年.


她說,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給孩子一個樂意說真話的環境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分鐘確認你和子女的親密關係  


1分鐘確認你和子女的親密關係~親子到底誰NGOK?檢測一下吧


NG小孩從來不缺的,是追求完美的OK爸媽,但成長最需要的陪伴與承擔,卻極匱乏。期待NG小孩變回OK小孩,每位父母身上,其實早已備妥解方。



1、不管多忙碌,我每天和孩子至少有20分鐘獨處的時間。
2
、我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心情愉快的狀態多過心情差的次數。

3
、和孩子在一起,我經常摸他的頭、拍肩,或者是彼此擁抱。

4
、孩子說話的時候,我能耐心的聽完。

5
、和孩子對話,除非必要,我不會說「你應該……」、「你最好……否則」、「你再……我就要……」。

6
、孩子願意經常告訴我,學校生活許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7
、出門旅遊之前,我會先和孩子溝通行程。

8
、我要求孩子的每一件事情,自己也都能做到。

9
、我會把工作上遭遇的壓力,找機會說給孩子聽。

10
、我同意,孩子的快樂比成績重要。


請計算「是」與「否」各有幾個,再看測量結果:

A.
超過5道題目答案是否定的,親子關係亮紅燈
今天別加班,快回家補修親子學分。
B.
超過5道題目答案肯定,親子關係亮黃燈
寶貝成長不等人,別拖延,立刻做就對!
C.
10題都答「是」,親子關係亮綠燈
趕快把這樣做的好處,分享給你認識的父母們。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現實生活中,你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你的人生成敗。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
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沈;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科學家研究認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積極的暗示,會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產生良好的影響,激發人的內在潛能,發揮人的超常水平,使人進取,催人奮進。
遠離消極的的人吧!否則,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夢想,使你漸漸頹廢,變得平庸。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
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態度決定一切。有什?態度,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性格決定命運。有怎樣的性格,就有怎樣的人生。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幸運:上學時遇到好老師,工作時遇到一位好師傅,成家時遇到一個好伴侶。
有時他們一個甜美的笑容,一句溫馨的問候,就能使你的人生與眾不同,光彩照人。
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於你身邊缺乏積極進取的人,缺少遠見卓識的人,使你的人生變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有句話說得好,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
古有“孟母三遷”,足以說明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
雄鷹在雞窩裏長大,就會失落去飛翔的本領,怎能博擊長空,飛翔藍天?
野狼在羊群裏成長,也會“愛上羊”而喪失狼性,怎能叱翅風雲,馳騁大地?
原本你很優秀,由於周圍那些消極的人影響了你,使你缺乏向上的壓力,喪失前進的動力而變得俗不可耐,如此平庸。
讀好書,交高人,乃人生兩大幸事。人生的奧妙之處就在於與人相處,攜手同行。
生活的美好之處則在於送人玫瑰,手留餘香,人生就是這樣。
想和聰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聰明;想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優秀。
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把它轉化成自己的長處,你就會成為聰明人;
善於把握人生的機遇,並把它轉化成自己的機遇,你就會成為優秀者。
對他人的成功像對待自己的成功一樣充滿熱情。
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
和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何從生活中教孩子理財?文/張靖姿



     理財,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非常重要,與其留給孩子很多財產,還不如灌輸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念,否則再龐大的資產,在不善理財的狀況下,一下子便會被揮霍殆盡,所以理財教育要趁早開始。


 


「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釣竿。」畢竟再多的錢,都有被花光的一天,可是懂得理財,就可以使有限的資產不斷累積,而正確的理財觀念必須從小養成,對於孩子來說,這才是給他們最有價值的財產,所以理財教育是重要又不可或缺的。


 


理財教育從小開始,避免成為「月光族」、「信用卡奴」。


 


現在有不少年輕人花費闊綽大方,習慣先享受後付款,而支撐起這些高額消費的力量,有些靠的是日益氾濫的信用工具。


 


現在申辦信用卡、現金卡甚至小額信貸的手續都相當簡便,申請門檻又低,可支用的消費金額往往是本身薪資水準的好幾倍,甚至連沒有工作的學生族群都能輕易的申辦,於是一些面臨消費誘惑的年輕人,見到心愛的精品服飾就拼命刷卡、預支現金,如果沒有預算規劃,可能等到支付帳單時才驚覺成了花光薪水的「月光族」,或是背負高額債務的「信用卡奴」,這都是因為沒有建立良好的理財觀。


 


八個秘訣,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理財


 


要給予孩子理財教育,必須自平日生活中做起,並且應該要避免制式、說教型態,這樣才不會讓孩子以為「理財」是複雜且令人感到厭煩的事情,而產生排斥,不願意接受任何相關的資訊。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雖然這僅是一篇簡短的文章,但作者把讀書形容多麼有趣,不知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呢?



記者曾問英業達董事長溫世仁,有什麼話要送給年輕人?



他只說了四個字:開始讀書...



讀書......是為了讓日子變得更有趣......



有一個國三女生
她在前一陣子的保送升學甄試時只填了一個志願,結果高分落榜.



她說: 聯考名額還那麼多,我總要把機會都試過了,才能甘願......



前幾天, 收音機播出屋頂上的提琴手,她陶醉在音樂旋律中說: 很高興,我聽得懂英語......



在書店, 她翻著進口月曆,笑開了臉, 因為她看到畢卡索, 梵谷的名畫,都被改畫進了貓臉, 藝術家的幽默,使她一整天心情愉快.....



她說: 美術史,我沒有白念......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住在芬蘭時,兩個女兒分別成為赫爾辛基音樂學院的學生,每週有三至四天,她們會在放學後前往音樂院上課。音樂院裡,有一個出生音樂世家、主修小提琴的男生。他的母親是俄裔鋼琴家。他除了在音樂院上課,回家以後,外公還會「照三餐」教他練琴,所以小小年紀的他,小提琴技巧已經遙遙領先許多同年齡的孩子。


有趣的是,學院裡其他來自音樂世家的芬蘭孩子,他們的父母卻不曾使用這般俄式「苦練」的教學方法,反倒以非常「人性」化和循序漸進的「正常」方式,找出適合孩子年紀的教導模式。


一位芬蘭資深鋼琴伴奏者曾經在學院裡對我說:「你看,這種『密集式』的練習,很難以『好或不好』來概括,日後觀察,就知道它對孩子身心靈的影響了。」



聽過幾次這名俄裔男孩的演出,技巧確實表現出色,但芬蘭的社會文化和教育理念,從不在孩子小小年紀,就賦予他們要發出閃爍光芒的「責任」,不讓這些光芒在同儕之間炫耀、競爭,甚至去刺傷同儕。因此,也就不會讓人為操練出來的光芒,造成孩子恃寵而驕,讓這些表現去影響其他孩子,讓他們誤以為「自己被比下去」,不再相信自己具有天賦和潛能。


在芬蘭的教育信念裡,以正常進度穩定學習的孩子,一樣能擁有一片天地。任何一個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只要有心,願意長期學習,接受師長沉穩的教導,必有嶄露頭角的機會。因此,孩子自發的興趣、主動學習的熱情,以及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能量才更為重要,而非揠苗助長、人為壓縮和拉拔式的學習進程。因為當孩子在發育期間,任何「過與不及」如果拿捏得不好,極可能葬送孩子的正常成長與擁有自我天空的未來。


每逢音樂院舉辦期中或期末表演,我總會以家長和旁觀者的身分參與。讓我再三讚嘆的是,看到原本青澀、有些狀況外的孩子,在老師不疾不徐的帶領下,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成長,有顯而易見的躍進。有的愈來愈有音樂感;有的在舞臺上更有自信;有的愈發樂在其中。他們在師長沉穩善誘下,以自己的步調,在幾年之間,一點一滴的茁壯成長。



最近看到一則補教業為了開發潛能,訓練孩子吞火的報導,讓人心情沉重,使我不禁思索起前幾年在音樂院裡的觀察:當北歐的父母看到俄裔孩子被超齡教導而有優異演出時,為什麼整體社會沒有積極跟進,要孩子也有樣學樣呢?老師為何沒有加緊趕課、操兵,來顯示自己的教學是如此優異呢?


相較於威逼、壓制為主的俄式甚至是亞洲式的教育訓練,北歐的基本信念總希望將「人性化」擺在第一位,以孩子能適性成長為優先考慮,不論在音樂、體育、教育上,或是放眼生活中的大小事務皆同。他們始終相信,將人訓練成機械式的優秀,並不符合人生的價值與教育的初衷,唯有啟發人心真正產生興趣,自我學習的動力才會如滔滔洪水般豐沛不絕,任誰都擋不住。


如何在過與不及之間求取平衡,應該是陪伴孩子成長時,很值得珍視的價值。



註:本篇文章,刊載在 2009/11/11國語日報》家庭版的『讓世界走進來』專欄,這個由我執筆的專欄,於隔週的星期三刊出。


『讓世界走進來』的專欄,希望和大家分享自己和孩子們從旅行或是生活中所看到的世界,文章時而會融入世界各地的人文、景點、視野、感受等,也會記下我在生活中遇見和體認到的教養觀念、生活體驗等等。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芬蘭時,有一次大女兒下課回到家說:「我覺得我們老師真的很奇怪,只因為有幾位同學的功課沒有如期完成,老師就說,那他要好好了解一下,是不是因為給學生的功課量過多了?」


回到台灣之後,時時想起芬蘭教育現場的種種「小題大做」:當學生考試沒有考好,老師會反思是不是自己教得不夠好?還是題目出得難度過高? 當學生未能如期完成功課,老師會深入思考與了解事實的真相為何?是自己出得太多,還是學生學得不夠理想?在他們的想法裡,考試與作業構成整體「學習」的一環,是用來協助老師與學生對於學習進展的了解與認識。


我不禁感嘆,功課與考試真正「過量」的,並不是北歐,而是我們的教育現場。但極其有趣的現象,卻是大家在無可奈何之下,選擇了視而不見,讓這種對成長中孩子負荷過大的教育方式,成為一種常態。


在我們的教育觀裡,以為只要有學生達到高分成績,即便這些學生只是全體學生數的五%或一%,就要求所有的孩子,無論資質、家庭環境、興趣志向到底如何,一概毫無辨別的要他們「見賢思齊」;卻不願意花精神功夫深入了解:為什麼有些孩子做得到?有些卻做不到?做到的孩子,是如何辦到?是依自己的能力?還是有家庭或其他老師的力量?而對於那些無法做到的學生,原因又在哪裡?有沒有可以盡力協助輔導改善之處?



只論完成,卻不論如何完成



今年二月返國銜接國中教育的大女兒,在開學第一週,就不停要我們主動寫字條、打電話、或親自到學校跟老師說明,她有一、兩項作業未能如期完成,是因為時間不夠用,並不是她不願意做完,希望老師能明瞭,她一定會儘快補齊。



當時,我和先生走在女兒的校園裡,巧遇一位老師,她告訴我們:「哎呀,很多國內的同學也都做不完,不少學生是到學校後才互相抄作業。」要我們千萬別擔心,功課做不完,本來就是一種「常態」。


也有老師好心的建議,要學會抓重點「做」,學校老師交代的大小事項,本來就得自行取捨。從學生沉重的書包、疲憊的身影中,以及每天如雪片 般飛來的作業、測驗卷、試題等,我明白,無法區分出課業中所謂「輕重緩急」的孩子,除了會累壞自己身子、自信心深受打擊之外,時間勢必不夠用,學習成果也必然會受影響。


但要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得從老師交付的所有事項中,挑出輕重,學會應付交差就好,這對於從北歐單純、踏實環境回來的女兒,真是花了好一段時間才適應。學校環境所加諸的各種投機與取巧,在北歐的教育思維裡,是既不可取、也有點匪夷所思。在學習過程中,耍了小聰明跳過任何一個步驟而沾沾自喜的情況,對北歐人來說,是不踏實、不扎實、不老實,不僅虛浮、可笑,更不會當成開心事。

回到國內的現場,雖然眼見、耳聞的課業與考試皆已「過量」,但因升學壓力的重要考量,所以沒有時間去檢視問題的最根本面,反而讓孩子知道:考試有技巧、念書有重點,功課要會「取捨」,最後只論完成,卻不論是如何完成的。親師會時,某科目老師說,他這一科遠比不上「主科」重要,所以不會去增加孩子回家課業的負擔。聽得令人心痛的是,我們的孩子在青澀年少時分,就被操練出了一身好「功利」,不是慎思明辨學問的功力,而是在課業中去區分輕重與高低的「功力」。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格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財產

 

           Photobucket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的妻子因為意外事故離開我身邊已經四年了


我想妻子留下不會做任何家事的我和孩子


她的心有何等難過呢?


我也因為無法兼顧父母雙親的角色而感到挫折


  有一天我為了出差清晨趕出門,無法將孩子打點好就離開家


正巧前一天有剩下的飯我熱了蒸蛋,向還沒有睡醒的孩子


交代一聲就出門去了。


為了照顧好孩子飲食三餐的事


我也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有一天晚上回到家  


我只是很簡短地和孩子打個招呼,就因為身體疲累


不吃晚餐,換衣服之後就往床上躺下,就在那個時


候砰的一聲,紅色的湯汁跟泡麵弄髒了床單和被單


原來有碗泡麵在棉被裡!


 


這小子真是的,說時遲那時快我即時拿起一個衣架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開學了,還沒收心的小孩在學校坐立難安嗎?注意力缺失一直都是家長與老師關切,也是轉介職能治療的主因之一。根據統計,注意力缺失的發生率約3-5%,但是就診率卻只有兩成左右。


一般被認為注意力缺失的孩童,上課時多會調皮或東張西望、不喜歡閱讀或寫作業;但有些孩童上課不搗亂、聽話、準時交作業,是老師與家長眼中的乖寶寶,卻可能也是注意力缺失的孩童,而且這些孩童容易因為上述優點使他們容易受忽略,成了被忽視的一群。


因為他們上課不搗亂,持續注視著黑板,心卻飛到九霄雲外;作業雖準時繳交,但寫作業所花費的時間過於冗長,且內容錯誤百出。顯然許多的徵兆都非外顯行為所能判斷,究竟這群孩童的問題出在哪?


其實他們是因為「基礎能力」不佳導致學習缺乏效率,原因可能是「視知覺缺陷」!簡單來說,就是這群孩童雖然想認真上課卻無法有效率吸收,所以只好藉由發呆或做白日夢來度過漫長的課堂時間。


以下提供一套「三分鐘檢視注意力量表」,希望能幫助家長與老師篩檢出這群被忽視的孩童,讓他們可以接受妥善的療育。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JpwcTqWXHBt6mNYyPk.MJ5jQww--/article?mid=9744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受孩子的愛《轉》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朋友非常孝順,父親過世後,辭去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台陪伴母親。但是不到半年,她就來找我,請我想辦法找出為什麼她與母親不合,她說每次母親一開口說話,她心中就好像火山要爆發,她知道母親寂寞,希望她多陪陪她,她自己也希望能孝順,畢竟這是她回國的目的,但是不知怎的,三句話沒說完,她就發火,如果要避免對母親頂撞,她就必須講完她要說的話立刻走開。


我們都是念科學的,不相信犯沖、相剋等迷信說法,但是檢討了半天,都找不出為什麼「母慈女孝」但就是合不來。直到有一天她送來一卷錄音帶,是星期日在家中與母親說話的錄音,請我分析。分析完畢,我知道為什麼了。


在這捲錄音帶中,母親的話占五分之四,我的朋友只說了五分之一,而且句子都很簡短,只回答必要的話。母親的句子中絕大部分是否定句,例如「不要穿這件衣服」、「不要塗深色口紅」、「不要擦地板了,先去買菜」、「不要買這種樣子的小黃瓜,這種胖肚子的,裡面全是子」、「不要放那麼多洗衣粉」、「不要用這種醬油,有色素」、「不要看這個連續劇」,到了晚上,她母親要她換一件厚一點的睡衣時,我的朋友就爆發了。


人天生有保護自己的本能,當一個人總是批評你時,你的大腦很快就形成一個防衛機制,只要一看見這個人,全身細胞就緊張起來,進入備戰狀態,這個人講的每句話都會先從負面去解釋,先篩選可能的敵意,再處理語意。


當你想做一件事而有人攔阻你時,第一次你會勉強順從,第二次你便不想讓他知道,因為你不喜歡被駁回的感覺,久了以後,便什麼事都不讓母親知道了。但是越是不想讓母親知道,母親越是拐彎抹角地想打聽出來,這時女兒便覺得隱私權被侵犯,於是母女關係就惡化下去了。


看到平日不以為意的說話方式導致這樣的結果,心中真是震驚,我們常常對越是親密的人講話越不小心,忽略了對方需要被尊重。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父母要學會尊重他的選擇,說話時要避免用「不要」這個字作為句子的開頭,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


孩子小的時候,這種感覺會造成自信心的低落,如果孩子已經去外面闖了個天下,建立了自信心,這種說話方式會使孩子迴避你,雖然孩子也知道父母是好意,但是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讓我們知道理智和感情是分家的,是不同的神經迴路在處理的,心中知道該怎麼做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的去做。


當奉養父母變成不得不做的義務時,雙方都會很痛苦。天下沒有什麼事比親子關係不和更令人傷心的了。


親子、夫妻、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啊!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偏差行為—說謊的輔導


陳玉芳


 


孩子會說謊的情況是很自然的情形,一般而言,大都事先有偏差行為,當偏差行為被眾人發現時,感到不妥而說謊。在學校常見的說謊情況大約可分為兩種:


一.作業缺交沒寫:


1.老師先了解其沒寫的原因:玩過頭、忘記、家庭活 


動、太累、不會寫、作業本不見、生病、、、


 2.根據學生所表達的原因,給予適當合理的補救。


 3.與家長保持善意的聯繫,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興師問罪,給予孩子有改過思考的機會。


4.孩子累犯時,因其缺交的因素,給予適合的處理。


     A:作業太難:降低作業困難度。


     B:作業太多:減少功課量。


     C:忘記、愛玩:請家長配合調整生活作息。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偏差行為,這是一本針對國內兒童臨床實務經驗的著作,比較符合臨床心理的需要,之所以想要念一念是希望自己有判斷偏差行為兒童的知識。



 


在當前如此多元的社會與知識爆炸的時代,想取得自己所想要的知識很容易,閱讀是個人獲得知識來源最有利且最能得知詳盡來由的方法,有時上名師的課也未必可以像自己慢慢的閱讀專業書籍一般的有收穫,畢竟師父領了進門,修行還是得靠個人,去擴充應該要有的知識領域就成了知識來源的最大關鍵了。


 


我想起洪蘭教授在她翻譯的改變是大腦的天性(Norman Doidge)曾經提過的一個觀點,她說21世紀是跨領域的知識時代,知識只有分有用或無用,而沒有課內課外之分,凡是研究要用到的都要知道,很多知識也都是相通的,她感嘆台灣到現在還有門戶之見,不接受跨領域的觀念。


 


這本書其實在去年九月二版的時候就購買了,但買了之後翻一翻,評估一下應該再去回溫一下正確的親職教育比較不會影響自己的判斷能力,畢竟要知道甚麼是Abnormal之前當然要很清楚的瞭解甚麼是Normal


 


書目上介紹的偏差行為有以下這些目錄,我將它們列出來可以讓大家瞭解兒童偏差行為大概有哪些,如果對其中某些疾患有疑慮者可以自行詳加研究,我個人除了整理資料的的功力一向很差,還加上懶惰功力也算強,無法一一詳述,請見諒。


 


*注意力缺陷 / 過動疾患


*行為規範障礙與對立性反抗疾患


*焦慮性疾患:


     *恐慌性疾患
    *特定對象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
    *強迫性疾患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


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