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從出生開始,透過跟父母的互動,開啟了學



習情緒的歷程……。你注意過對孩子說話的「語氣」嗎?許多研究都發現,多跟孩子說話


可以增進孩子的語言能力,對於學習、交朋友也都有促進的效果。但是比較少人注意到,


說話時伴隨著的「非語言訊息」(包含:手勢、表情、肢體動作及聲調、音量、語氣等)


也相當重要,因為這些非語言訊息,除了讓「溝通的訊息」更精準外,孩子也同時學習到


情緒。



<真實案例>阿媽大聲講 孩子跟著學



小明今年4歲,是由阿媽一手帶大的小男生。阿媽是個豪爽的中年婦人,說話經常像連珠炮


一樣,又快又多又大聲,高八度的音質也總是讓人無法忽視她的存在。阿媽雖然很疼愛小明


,但面對精力充沛的活潑小男孩,照顧上多少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當小明不肯配合


吃飯、洗澡的時候,一把抓住他,通常就是阿媽最常使用的方式。




連珠炮式的聲音也總是答答答地響個不停,「快點快點,上課要遲到了,快快快快」、「你


不要跑,再跑我就……」。即使是祖孫倆一起玩耍的時候,音量也總是有如超強喇叭的擴音


效果一樣大聲。久而久之,小明也學會了相同的方式,習慣扯著喉嚨大聲說話。上幼稚園後


,老師發現,小明的行為跟同學比起來好像有些不太一樣。例如:在教室中故意跑來跑去讓


大人追逐,以為在玩鬼抓人的遊戲;看到喜歡的物品就伸手搶走或藏在衣服裡。




這個時候,老師就算板起臉孔、語氣嚴肅地告誡他,他也會用力掙脫,哈哈大笑地跑開,完


全不當一回事。當小明很乖的時候,老師輕柔的誇獎引不起他的反應,反倒是用大聲到像罵


人一樣的音量對著他大聲叫好,小明就會露出大大的開心笑容。很明顯地,在旁人的眼中,


小明是個不會看人臉色的白目小孩。



<專家解析區>學習情緒 家是第一站



情緒是一種自動化的篩選器,讓孩子可以高高地豎起掃描的雷達,並敏感於環境的變化,將


過去的學習經驗轉換到其他的環境中。《EQ》的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說: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從出生開始,透過跟父母的互動,開啟了


學習情緒的歷程。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用溫柔的表情看著他,穩定且厚實的擁抱他,或是聽到輕快的小曲調、逗


趣的聲音,這些身體感覺,會引發愉快的感受,如:溫暖、安全、快樂,孩子的身體會自然


記住這些感覺。之後,只要聽到父母的聲音,看到父母的笑容,或透過輕柔的碰觸,孩子就


會期待這些美好的感覺出現。




同樣的,當孩子挨罵時,凶惡的臉龐、高分貝的音量、拔尖的高音,都會引發害怕、生氣、


擔心的感受。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經驗的事件越來越多,各種與身體感覺連結在一起的情緒


訊號,也一起記憶在孩子的腦海裡。孩子漸漸由經驗中學習到,要注意「停、看、聽」,除


了注意聽話之外,還要觀察聲調、表情來察覺對方的真正意圖並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



<家長觀察區>孩子不受教 是搞不懂你



上面故事提到的小明,和阿媽相依為命的他,經常處在高音量、快速度的說話模式中,所以


當大人生氣時,除非用更強烈的動作或聲音來引起他的注意,否則孩子很難依據聲調拔高、


音量變大來發現「大人生氣了」。當情緒的偵測器失準時,孩子就不容易表現出適當的行為


。所以,當感覺孩子不受管教、不會看大人臉色時,可以檢視一下孩子是否在感覺大人情緒


的部分出了狀況。只要稍稍留意你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孩子的表現就會截然不同喔!


(文/林欣儀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19/today-family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