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服務的學校今年45週年,它有一個歷史很悠久的附設幼稚園
我女兒也是這個幼稚園的畢業生,
因為我們學校是一個很重視美化的校園,所以這個在大學校園裡的幼稚園
大概是我看過在佔地、遊戲空間、綠地方面皆很大的美麗幼稚園
此幼稚園園長曾經修過我的二門課
所以他請我寫一篇親職教育相關的文章,以便放在給家長看的園刊
我將此篇文章也放上來和大家分享,
並放上我到挪威奧斯陸Gustav Vigeland雕塑公園
拍到與親子關係有關的雕塑品
上圖: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
上下圖:給予孩子持續的關愛和適時的情緒安撫是孩子安全感、信任感建立的重要因素
你是「愛」他,還是「礙」他?
我問過許多父母,你愛你的孩子嗎?很多人會說:
「當然愛啦!孩子是我的心肝寶貝」。如果繼續問,
你都如何愛你的孩子?很多父母會說:
「我努力工作賺錢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我省吃儉用,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而且,我都是用愛的教育,從來不打、不罵我的孩子,
也盡量不要讓他遇到太多挫折,給他滿滿的愛,
這樣應該算是很愛我的孩子吧!」
這樣是真的「愛孩子」,還是「礙孩子」~阻礙孩子成長?
我們這一世代的父母,
因為受到西方「愛的教育」風潮的影響,
期待自己能用不同於過去父母所使用的打罵教育,
而開始運用愛的教育來教養孩子。
父母能夠給孩子持續穩定的關愛,
對孩子的安全感、對人的信任感和自信的建立,
當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若只是給予滿滿的愛,
而放棄了管教權,那就是誤解了愛的教育的真正意義,
誤以為愛的教育就是不打、不罵、不處罰、不管的教育。
事實上,
愛的教育主要是強調
多用「鼓勵」的方式增強孩子的好的行為,
不要使用「體罰」做為懲罰孩子的方式,
但不是完全不能使用懲罰。
只是,應該要在一個有愛為基礎的親子關係上,
好好管教孩子,
必要時,由孩子自已承擔其行為的後果作為其懲罰。
例如,當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一邊跑來跑去,
一頓飯總是吃了很久。
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先「同理」孩子的動機及感受(你一定
覺得玩這個玩具很好玩或你一定覺得跑來跑去很好玩),然
後再「禁止」孩子的不好的行為(現在是吃飯時間,不是玩
的時間或吃飯要坐在椅子上,不能跑來跑去),接著告訴孩
子「好的行為」及做好行為後的「好的後果」(吃飯的時候
要好好坐著吃,你吃完飯後就可以玩或你吃完飯後就可以
跑來跑去玩了)。若孩子仍然不聽從,這時,父母可以告訴
孩子:「如果你”選擇”繼續玩,你就”選擇”我把飯和
玩具都收走。如果你”選擇”坐著好好吃飯,你就”選
擇”可以繼續吃飯,吃完後可以玩玩具」。這時父母要確
實執行,讓孩子承擔自己”選擇”行為的後果(這一餐沒飯
吃,也沒有任何其他零食可以吃,必須餓一下等到下一
餐)。在這樣讓孩子自己”選擇”的情況下,通常孩子會比
較甘願接受後果,因為這個後果是自己選的,也很清楚父
母真的是說到做到,絕對不是開玩笑,說說而已。我相
信,下一餐孩子一定會好好的坐著吃完飯。
孩子在不同的年紀,有他必須要發展和學習到的能力,但
有時父母捨不得孩子吃苦及遇到挫折,常常幫孩子做太多
事,而剝奪了孩子自己探索及學會的機會,使得孩子無法
發展出適合他年紀該有的能力。這樣的狀況,常使得孩子
出現類似發展遲緩的狀況。例如:小班幼兒要學習把垃圾
丟到垃圾桶;中班的幼兒要學習自己拿湯匙、穿鞋子;大
班的孩子學習自己穿衣服。但父母如果因為覺得孩子還
小,不捨得他做,或覺得讓孩子做會做不好、太麻煩、花
太多時間。而都幫孩子做了,這樣不僅不是「愛」孩子,
反而是「礙」孩子。孩子可能錯過了很多重要能力學習的
關鍵期,也無法學習到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問題解決能
力。前陣子有一個新聞令許多人不敢相信,因為一個離家
住宿的大學生,當房裡的熱水瓶沒水時,竟不知道要如何
處理,打電話回家向媽媽求救,媽媽打電話給孩子的房
東,請求房東幫孩子煮水,在房東拒絕時,這位媽媽再請
房東帶孩子去買水。你可以相信這是一個大學生對媽媽的
求救嗎?看起來比較像是一個小學生會出現的行為。我相
信,沒有人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也這樣吧!所以,請不要替
孩子做太多,阻礙孩子的成長。
上下圖:和孩子快樂遊戲
上圖:但不要是做牛做馬
上 圖:避免只要孩子一哭鬧就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