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住在芬蘭時,兩個女兒分別成為赫爾辛基音樂學院的學生,每週有三至四天,她們會在放學後前往音樂院上課。音樂院裡,有一個出生音樂世家、主修小提琴的男生。他的母親是俄裔鋼琴家。他除了在音樂院上課,回家以後,外公還會「照三餐」教他練琴,所以小小年紀的他,小提琴技巧已經遙遙領先許多同年齡的孩子。


有趣的是,學院裡其他來自音樂世家的芬蘭孩子,他們的父母卻不曾使用這般俄式「苦練」的教學方法,反倒以非常「人性」化和循序漸進的「正常」方式,找出適合孩子年紀的教導模式。


一位芬蘭資深鋼琴伴奏者曾經在學院裡對我說:「你看,這種『密集式』的練習,很難以『好或不好』來概括,日後觀察,就知道它對孩子身心靈的影響了。」



聽過幾次這名俄裔男孩的演出,技巧確實表現出色,但芬蘭的社會文化和教育理念,從不在孩子小小年紀,就賦予他們要發出閃爍光芒的「責任」,不讓這些光芒在同儕之間炫耀、競爭,甚至去刺傷同儕。因此,也就不會讓人為操練出來的光芒,造成孩子恃寵而驕,讓這些表現去影響其他孩子,讓他們誤以為「自己被比下去」,不再相信自己具有天賦和潛能。


在芬蘭的教育信念裡,以正常進度穩定學習的孩子,一樣能擁有一片天地。任何一個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只要有心,願意長期學習,接受師長沉穩的教導,必有嶄露頭角的機會。因此,孩子自發的興趣、主動學習的熱情,以及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能量才更為重要,而非揠苗助長、人為壓縮和拉拔式的學習進程。因為當孩子在發育期間,任何「過與不及」如果拿捏得不好,極可能葬送孩子的正常成長與擁有自我天空的未來。


每逢音樂院舉辦期中或期末表演,我總會以家長和旁觀者的身分參與。讓我再三讚嘆的是,看到原本青澀、有些狀況外的孩子,在老師不疾不徐的帶領下,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成長,有顯而易見的躍進。有的愈來愈有音樂感;有的在舞臺上更有自信;有的愈發樂在其中。他們在師長沉穩善誘下,以自己的步調,在幾年之間,一點一滴的茁壯成長。



最近看到一則補教業為了開發潛能,訓練孩子吞火的報導,讓人心情沉重,使我不禁思索起前幾年在音樂院裡的觀察:當北歐的父母看到俄裔孩子被超齡教導而有優異演出時,為什麼整體社會沒有積極跟進,要孩子也有樣學樣呢?老師為何沒有加緊趕課、操兵,來顯示自己的教學是如此優異呢?


相較於威逼、壓制為主的俄式甚至是亞洲式的教育訓練,北歐的基本信念總希望將「人性化」擺在第一位,以孩子能適性成長為優先考慮,不論在音樂、體育、教育上,或是放眼生活中的大小事務皆同。他們始終相信,將人訓練成機械式的優秀,並不符合人生的價值與教育的初衷,唯有啟發人心真正產生興趣,自我學習的動力才會如滔滔洪水般豐沛不絕,任誰都擋不住。


如何在過與不及之間求取平衡,應該是陪伴孩子成長時,很值得珍視的價值。



註:本篇文章,刊載在 2009/11/11國語日報》家庭版的『讓世界走進來』專欄,這個由我執筆的專欄,於隔週的星期三刊出。


『讓世界走進來』的專欄,希望和大家分享自己和孩子們從旅行或是生活中所看到的世界,文章時而會融入世界各地的人文、景點、視野、感受等,也會記下我在生活中遇見和體認到的教養觀念、生活體驗等等。


 


延伸閱讀:



女兒的同理心



教媽咪學會換氣


學校沒有教嗎?


認識台灣:那個心中的約定


「完美的歐洲人」


博物館裡的驚喜


相關系列文章:


教養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