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兒童偏差行為,這是一本針對國內兒童臨床實務經驗的著作,比較符合臨床心理的需要,之所以想要念一念是希望自己有判斷偏差行為兒童的知識。



 


在當前如此多元的社會與知識爆炸的時代,想取得自己所想要的知識很容易,閱讀是個人獲得知識來源最有利且最能得知詳盡來由的方法,有時上名師的課也未必可以像自己慢慢的閱讀專業書籍一般的有收穫,畢竟師父領了進門,修行還是得靠個人,去擴充應該要有的知識領域就成了知識來源的最大關鍵了。


 


我想起洪蘭教授在她翻譯的改變是大腦的天性(Norman Doidge)曾經提過的一個觀點,她說21世紀是跨領域的知識時代,知識只有分有用或無用,而沒有課內課外之分,凡是研究要用到的都要知道,很多知識也都是相通的,她感嘆台灣到現在還有門戶之見,不接受跨領域的觀念。


 


這本書其實在去年九月二版的時候就購買了,但買了之後翻一翻,評估一下應該再去回溫一下正確的親職教育比較不會影響自己的判斷能力,畢竟要知道甚麼是Abnormal之前當然要很清楚的瞭解甚麼是Normal


 


書目上介紹的偏差行為有以下這些目錄,我將它們列出來可以讓大家瞭解兒童偏差行為大概有哪些,如果對其中某些疾患有疑慮者可以自行詳加研究,我個人除了整理資料的的功力一向很差,還加上懶惰功力也算強,無法一一詳述,請見諒。


 


*注意力缺陷 / 過動疾患


*行為規範障礙與對立性反抗疾患


*焦慮性疾患:


     *恐慌性疾患
    *特定對象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
    *強迫性疾患
    *廣泛性焦慮疾患


*選擇性緘默症與分離焦慮疾患
    *選擇性緘默症
    *分離焦慮疾患


*創傷後壓力疾患


*情感性疾患(
   *憂鬱性疾患
   *雙極性疾患
   *自殺


*自閉症光譜疾患
   *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


*智能障礙


*溝通與學習疾患(學習障礙)
   *溝通疾患
   *學習疾患


*飲食疾患
   *發生於嬰幼兒期的飲食疾患
   *肥胖及體重過重
   *發生於青春期及成年早期的飲食疾患


*兒童虐待


 


偏差行為兒童是需要經過專業來做衡鑑診斷的,不能隨意就對孩子冠上偏差行為兒童的標籤,在兒童青少年期所出現的不符常規的行為大多就是以問題行為來稱之,孩子出現問題需要多系統和多元的思維,不能只使用單向的思維來界定孩子的問題行為。


 


目前對於產生兒童偏差行為的原因來說,比較普遍且受重視的看法,是將生物,心理,認知和環境觀點加以整合的體質壓力模式,整合觀點強調,出現偏差行為的傾向(體質)和來自生活和環境中的困擾(壓力),其二者之間的交互作用。


 


常常有時候我在一些文章或新聞中看到諸如:說謊與偷竊的偏差行為或是說髒話與頂撞師長的偏差行為時都會有不快的心情,為何一定要隨意替兒童或青少年冠上偏差(Abnormal)這個字眼,對於未成年的孩暫時或是一過性的問題行為很可能是因為環境變動或是心情不好而短暫出現,有問題行為並不一定就是偏差行為。


 


就自己的經驗與觀點來說,比較一般的問題行為,譬如說髒話說謊或是頂撞父母師長或從父母皮包拿錢都是出於模仿,好奇,有缺乏或是吸引同儕而做出來的行為,而孩子們其實也都知道自己的問題行為是甚麼,如果教育教養者用尊重他們的心態與方式去引導孩子,瞭解問題行為的成因,同理孩子,給孩子機會,相信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他們會慢慢修正的,通常孩子不想改變或是變本加厲,很可能原因就是出在教育教養者的態度與方法錯誤,關於這一點就需要我們這些大人們好好的思考與反省了,我自己也是從很多錯誤的教育教養方式當中慢慢的修正再修正,將來也一定還是會再繼續修正。


 


教育教養者需要的是先釐清自己對兒童青少年的問題行為觀點是甚麼?對問題行為的觀念是否正確,是否有足夠的客觀性去看待孩子的問題行為?自己的親職教養知識是否足夠,價值觀是否正確或對孩子是否有不合理的要求與期待,釐清了之後,再引導孩子去看到自己的問題行為,讓他有動力去做自我改變與自我管理才是治標的方法。


 


 


*註


會想寫這一篇是對最近發生在自己輔導學生時的一些感慨,有的觀點很個人,但不吐不快!認為我太主觀的話請見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ndy j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